目前分類:理還亂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quote1  (挑戰著知識分子的誠信和意志的壓力)這些壓力中的第一個就是專業化,今天在教育體系中爬得越高,越受限於相當狹隘的知識領域。………

       例如,在研究文學時——文學是我的特別興趣——專業化意味著愈來愈多技術上的形式主義,以及愈來愈少的歷史意識(知道在創作文學作品時真正進入其中的真實經驗)。專業化意味著昧於建構藝術或知識的原初努力;結果就是無法把知識和藝術視為抉擇和決定,獻身和聯合,而只以冷漠的理論或方法論來看待。成為文學專家也常意味著把歷史、音樂或政治排除在外。到頭來,身為完全專業化的文學知識份子變得溫馴,接受該領域的所謂領導人物所允許的任何事。專業化也戕害了興奮感和發現感,而這兩種感受都是知識分子性格中不可或缺的。總之,我一向覺得,陷入專業化就是怠惰,到頭來照別人的吩咐形式,因為聽命於人終究成為你的專長。quote - 複製.png  --薩依德.《知識分子論》

 

      我相當認同薩依德這段話,我一直認為知識有他的受限性,就算知識再浩瀚也有一個範圍,他不是無限膨脹,或是數學除不盡的小數點。既然知識有他的範圍,擁有他的人就像是在這範圍中生活、打滾。一旦遇到相關的話題,我們便會運用知識來解釋、思維。而知識是前人所建構的理論,我們吸收知識、運用知識,逐漸的「專業化」,殊不知這只是一個被馴化的過程。逐漸的失去獨立思考,失去發現新條理的方向,失去了若身為一個業餘者該有的喜愛與興奮。

      專業化某種程度便意味著耽溺在前人的邏輯模式,至此便邁不出新步伐。這便是知識的受限性。

      就好像對某些人來說受教育的領域便意味著將來生活的軌跡,這何嘗不是一種被社會馴服的「生存專業化」。或是說,在其自我工作領域中習慣聽命於人,服從權威,更將無法以「開闊」的視野「發現」新大陸。

      知識是兩面刃,一面利,一面鈍,利的那面要向自己,更要小心不要陷在專業的網裡,困在知識的局中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


輕之於萬重看來似乎相對
但舟之於山
實是不相干的
舟是山的風景  山是舟的歷程
多了什麼都只是更豐富
少了什麼也一樣的完整

何況是兩岸上的猿聲呢

我可以是一帆輕舟經過了萬重的山巒,
甚至是山巒被萬帆經過,
也未嘗不可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y 20 Thu 2010 00:35
  • 名字

一個對象的名字並沒有權利要求成為該對象的本質,它並不打算成為存在者,並不打算給我們 以一事物的本來面貌。一個名字的作用,永遠只限於強調一事物的一個特殊方面,而這個名字的價值,恰恰就在於這種限定與限制。一個名字的功能,並不在於詳盡無遺的指稱一個具體情景,而僅僅在於選擇與詳述某一方面。 — 卡西勒-《人論》

 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之前我曾經提到過杜子春,在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這篇
最近又將它改寫成今文,所以也應該把之前欠下的債還完,簡單的探討這篇唐傳奇。
一樣建議沒有看過的人去讀原文,看我改寫的還不夠喔,因為我略去很多細節。

首先,關於為什麼老人找的是杜子春?而不是其他人?這是有特別原因嗎?

我想,老人是特意挑選,也是隨機挑選。關於接受試煉的人,老人會針對某些特質去做篩選,而杜子春中選的原因便是他的一無所有,沒有家累、沒有金錢,他目前的人生宛若一張白紙,重點是,他沒有一個志向。這樣子零的人生,使他沒有什麼好失去,一旦有人施恩於他,他就會接受,並且願意以任何方式回報。但為什麼又說是隨機挑選呢?故事的結尾,老人有提到「吾藥可重煉」,所以說老人並不會因為杜子春的失敗而全盤皆敗,他是可以再挑選其他人的,只是「其他人」也必須符合上述的特質才行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1 Thu 2007 21:59

我們都常常無力阻止一些事情的發生,所以才有酒、所以才會發瘋,也所以歸因命。

怎麼樣都沒用的,事情就是那樣的結果,就是輸了、得不到了、對方不愛了。
那就說「這都是命吧」!然後安然處之。
這不是消極,而是大徹大悟。
看起來簡單,不過難啊!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以這是長恨此身非我有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」--王勃



落霞因為有了孤鶩,展現出它的動態感,可以想像孤鶩在飛翔中背景紅黃橘紫不斷變動的畫面;秋水和長天相同的顏色則連成一幅天地遼闊的全景圖。
此句可看出王勃文章氣勢的宏闊。

庾信《馬射賦》中「落花與芝蓋齊飛,楊柳青旗一色後來被王勃化用為千古傳唱的名句。王勃能青出於藍的原因在於庾信所用的四物皆非同類,硬是強擺在一起,感覺十分的不協調;而王勃能將同類景物相映成趣,是他脫胎換骨於前句之處。(註:芝蓋,繪著芝草的車蓋)

不過,我也蠻喜歡「楊柳共青旗一色」這句,有點難解釋為什麼我喜歡,因為它的藝術感吧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乍看之下是兩個毫無關聯的東西
但實際上卻是不可分割的
可以說沒有形式就沒有內容

同樣是鄉愁
李白就用月光來表達「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」
而孟浩然「移舟泊煙渚,日暮客愁新。」卻是藉旅宿外地的時間推移來引發愁思
不一樣的形式
卻同樣是鄉愁的內容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在老子的第一章開宗明義裡就出現了「無」這個字了: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以觀其妙,常有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」先簡單的解釋一下這章的意思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可以述說的道就不是常道,可以解釋的名,也就不是常名。無,是天地的起源,有,是萬物之母。體悟常無,才能洞察自然的奧妙;理解常有,便可探索自然萬物的竅門及蹤跡了。常有和常無兩者本質是一樣的,名稱不同而已,玄妙而深不可測,無法追根究底的。從這裡可以知道,老子的「無」是可以生「有」的,即是相對而言。又《道德經》第四十二章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所以道的基本概念就是「無」。

  在魏晉南北朝,玄學蓬勃發展,是時正好是佛教大量翻譯佛經的時期,許多高僧,如支遁,僧肇等,都利用玄學來和佛教互通有無,像是這個「無」就被拿來解釋般若之學的「空」。在當時的士人,都以清談為高,自然就宗法老子「有始於無」的宇宙論。為了吸引這些士人改信佛教,於是便有格義的出現,所謂格義就是拿玄學的字句來解釋經義在佛教中的「空」字義大致有兩種,「無所有」之意:無我,無貪瞋痴,限定境界內無人、物;「涅盤」「空寂」之意。這和道教的「無」之於「有」不同。配合著老子的「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」,佛教當時提出了「空有論」,例如道安的「一切諸法,本性空寂。」和「無在萬化之前,空為眾形之始。」萬法的本性是空的,無為一切森羅萬象的發展根源,以「無」為萬法的本體,這邊的「無」是說明萬無並非實有,只是一種陶化的形象,其原初是無的,非道家所謂的「無」。僧肇的《寶藏論》:「空可空,非常空;色可色,非真色。真色無形,真空無名;無名名之父,無色色之母。」即是利用老子的句法。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大致區分玄學的「無」和佛學的「空」微小的差異。僧肇這段要表達的就是般若心經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」「色」是有形象的,而「空」是沒有形象的,「色」存在於「空」中,而「空」是因為「色」才被認知的,一個是本體,一個是現象,但卻是同時存在而不能二分的,不是「有始於無」、「無中生有」以「無」為根本的宇宙論,因為僧肇表達的方式很巧妙,所以讓人覺得和老莊的思想相似。這邊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指的是「無我」,也就是「無我之執」,破除「色」所得到的本體。

  雖然說有些人不認同這種格義解經方式,認為此法會失去了佛經的本意,也模糊了玄學的思想,但是不能否認的這種格義方式巧妙的融合中印兩方的思想,一方面利用老莊來闡明佛學,另一方面佛法也深化和拓展了中國的思想領域。之後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,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系統,和印度的佛教區隔開來,所以後來的人多「空無」並說,或者是以「空」來解釋「無」,「無」來解釋「空」,「無」和「空」幾密不可分,例如佛教中後來發展出的「本無異宗」所提出的「四大從空生」解道:「夫無者何也?壑然無形,而萬物由之而生者也。有雖可生,而無能生萬物。故佛答梵志,四大從空生也。」這邊的「空」便等同於「無」。但若從釋道的根本源流探討,如上述,兩者還是有教義上的差異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# 研究生命就是研究死亡
# 文學是永不耗損的財源,當老到不能動時,你還能閱讀,沒有人可以奪去這項財源。
# 每個人都活著,但誰是真正的"活著"?
# 三十歲就死了,八十歲才埋葬。這是生命中的停擺。
# 科技只能觸及到有限的空間、個體,文學家卻能幻想、勾勒出無限世界。
# 越是重要的事,越是不理性的決定。
# 人性沒有什麼變化,這就是文學存在的理由。
# 當世界上還有一雙眼睛陪你流淚的話,那也就值得為生命受苦了
# 文學就是幫助我們看見熟悉的東西
# 小說家比心理學家告訴你更多的人性
# 陌異化,把原本熟悉的東西以全新的眼光去對待,得到第一次陌生的感覺
# 文學的規範是定來推翻的
# 故事是「然後呢?然後呢?」;情節是「為什麼?為什麼?」
# 反抗習慣需要很大的勇氣
# 沒有道理的喜歡才是最深刻的喜歡
# 語言絕對跟政治有關係
# 人生而不平等。有些種子灑在泥土裡,有些種子灑在石頭中
# 文字有它的有限性,學習尊重文字沒有辦法表達的事物
# 所有的閱讀都是誤讀
# 越是愚者越有自信,越是智者越充滿疑惑。智者真的不惑嗎?
# 越是平常的悲劇越是可悲,就像紅樓夢裡沒有一個真正的壞人
# 人物的個性決定了故事的結局
# 美的兩大敵人,習慣和實用性

上學期的文概課抄了拉哩拉雜的一堆句子,把它移過來。下學期的更精采了,有空再整理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「 我們追求探索的盡頭,
是要達到我們原始的開頭,
而對它有初度的了悟。」--T.S.Eliot  艾略特


當直覺發生的之後,
我們的知覺大腦就會開始進行分析及判斷,
因而我們的直覺活動暫時停止,
但是推理到了最後,
整個目的還是回歸於增加直覺的經驗,
再次的以直覺去感受,
不過這次的直覺是有條理的、有次序的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一個眼波的流轉
一個微笑的示意
要花多久的時間培養情感才可能養成?



當我對朋友眨了眨眼
交換彼此之間才懂的事情時
如果他能會意
我的心裡就會浮現:哇,他懂耶。
心情就會莫名其妙的愉悅
不過這是在我「希望」他懂的前提之下

如果我緊閉著嘴巴
低頭不語的時候
朋友點破了我心中所想所盼
被別人看穿的狼狽
絕對不是一句「呃....」可以打發過去
在我「不希望」他懂的時候
太過聰明的猜中我的心思
其實我會害怕
感覺就像是照射X光一樣
雖然沒有大害
但總是渾身不對勁

心照不宣是感情交流的一種方式
我喜歡心照不宣的
不喜歡不宣卻心照
所以我還蠻任性的其實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
故常無欲以觀其妙,常有欲以觀其徼。
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可以描述(can be said)的道,就不是常道;而可以描述的名,也不是他的常名。可道的道這個動詞,如果用英文來下定義的話,express、tell等有比較寬犯的缺點,而老子中的內涵顯然只包括日常語言,所以用can be said。常道的「常」可以用eternal、constant或everlasting來翻譯,但是有人用「the
absolute Tao」來翻譯常道,就不適當,因為"the absolute"是後康德學派觀念主義形上學家的一種特殊哲學術語,在《老子哲學新論》一書中,把常道等同於「原來的道」所以翻譯成「original Dao」我認為這比前述的constant等要來的恰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其實光是前面的12字箴言就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,在道家的觀念裡,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它形上學的部分,相較於儒家教條式規範,老莊來的可愛些。道家對於宇宙觀及人觀,的確是有它的獨到見解。扯遠了,回到主題。「道,可道,非常道。」這句話這樣斷句,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異議,但是「名,可名,非常名。」就不一定要這樣斷了。「名可,名,非常名。」因為名的語意有不可分的關聯,當這樣子斷句的時候,就是「可以叫出的名」。

有人說,如果說的出為什麼喜歡就不是真的喜歡,這應該也是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的另類例證。我說了那麼長的東西,其實是要消解妳的疑惑。妳問我為什麼我會喜歡shen,不好意思,我說不出,但我知道,我不是像你們所說的見一個愛一個的那種人,那這樣的話,我怎麼會有暗戀四年的紀錄呢?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所有的文字都有其侷限性,我現在所說的顯然不能表達出我真正的意思,就看你接不接受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妳說,你覺得我跟他不可能;妳說,到最後失敗了我會痛苦。又何妨?這就是青春啊。我想那篇文章已經充分說明了我不想後悔的心情了。懊悔一直是我拒絕接受的情緒。

陌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